韦塞尔生活历史农场-约克内布拉斯加州 50 -60年代的农业
农场生活 作物 害虫和杂草 机器 水 赚钱 世界事件

棉花收获

纺车促进了棉花联合收割机的发展
随着小麦和玉米联合收割机技术的发展,对所有作物联合收割机的需求增加。其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是棉花,机械收割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1914年,美国种植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棉花。这相当于1600多万包原棉——每包重600磅——被加工成线,织成布,然后缝制成衣服或其他织物。

纵观美国历史,棉花一直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作物。种植棉花所需的劳动力是奴隶制(内战前)和佃农制度(内战后)存在的原因之一。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吸引了许多黑人佃农离开农田,到北方从事国防工作。事实上,在1940年到1950年间,南方的农村黑人人口下降了21%。

结果,南部、西南部和加利福尼亚的棉花种植者都在吵着要一台联合收割机来收割他们的作物。

早在1850年,人们就对机械摘棉机或联合收割机申请了专利。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有超过1800项不同的棉花收获计划的专利被颁发——而没有一项是成功的,直到1942年战争期间国际收割机公司建造了模型“H-10-H”。由于对钢铁的限制,IH直到1948年才开始大量生产联合棉花。那时,他们已经发明了一种被称为“M-12-H”的更新型号。

在IH取得成功之前,发明家和工程师们尝试了各种技术从成熟的棉铃中提取棉纤维,但植物本身使这一过程变得困难。传统上,棉花田必须手工采摘三到四次,每个收获季节。植株上的铃以不同的速度成熟。种植者不能简单地把早熟的棉铃留在植株上,直到全部成熟,因为棉铃一开,棉花的质量就恶化了。因此,人类采摘者会拖着10英尺长的袋子在田地里移动,装满后重达100磅。他们的手最后会被棉花上的尖刺弄得血淋淋的。在收获季节,他们还要再回来两到三次。

早些时候,一些机械工程师试图用气动机械来采摘棉花,这种机械就像巨大的真空吸尘器。另一些人则试图使谷物脱粒机适应棉花。其他人则尝试用静电。还有一些人尝试用机械手指或尖刺去除棉絮纤维,然后纺成布。所有这些早期的原型要么没有收获足够的棉花,要么损坏了植株,使得第二次穿过这片土地是不可能的。

最有希望的设计是对纺锤机构的改进,很像古董纺车上的纺锤。植物经过一系列旋转速度相当快的纺锤。当纺锤遇到开口的棉铃时,棉纤维就会缠绕在纺锤上。然后纺锤会移动到一个“道夫”,在那里纺锤会旋转相反的方向,道夫会把纤维拉下来清洗和运输到料斗。

IH棉花收获机
但是纺锤并没有捕捉到足够的纤维,直到一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自学农业工程师约翰·d·拉斯特想起了一些事情。当他还是个孩子用手摘棉花的时候,他记得露水是如何让棉花粘在他的手指上的,他的祖母是如何把纺车上的纺锤弄湿,让棉花粘在上面的。他很快就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向纺锤加水的机器,这就是IH公司在联合收割机上采用的方法。

大约在同一时期,棉花育种家能够培育出杂交品种,这些品种的铃离地面较高,这样联合收割机就能更容易地摘到它们。他们还能生产出均匀成熟的品种,这样收割机只需要在田地里走一遍就可以了。最后,开发出了除草剂,可以让植物落叶,让它们在收获机到来之前落叶。

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棉花作物的机械收获基本上从零增长到96%。这些机器将生产棉花所需的工时从每英亩125小时减少到25小时。据估计,每台两行联合收割机取代了大约80名农民和农场工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棉花联合收割机完成了黑人从南方农村向北方城市的迁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促进棉花联合收割机发展的同一场战争也严重限制了棉花的全球市场。军队需要轻型的织物作为空降伞兵,但是来自远东的丝绸供应被切断了。因此,科学家们开发了尼龙和其他人造纤维。战后,棉花不再是主要的服装面料。

作者Bill Ganzel, theGanzel集团.2007年首次出版。部分参考书目的来源是在这里


农场建筑技术

至:
农场生活 赚钱 水 机器 作物 害虫和杂草 世界事件
韦塞尔生活历史农场
首页
20世纪20年代的农业
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 20世纪40年代的农业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
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 教师资源
媒体资源
我们的创始人
关于农场
参观农场
联系 照片和主要来源,内布拉斯加研究网站。
搜索媒体

农民的图形